胰腺癌起病隱匿,早期癥狀不典型,這使得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又因其極高的惡性程度和較低的治愈率,被冠以“癌中之王”的稱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膽胰外科學科帶頭人殷曉煜6日表示,隨著醫學技術進步,胰腺癌已不再是絕癥,規范的新輔助治療聯合微創技術,正讓越來越多患者看到治愈希望。國產手術機器人亦在不斷發展,預計未來5年至10年,手術機器人或成肝膽胰外科標配。
69歲患者王女士初診時胰頭癌侵犯腸系膜上靜脈,團隊通過5個療程的新輔助化療,使腫瘤縮小、相關指標降至正常范圍,最終借助機器人精準分離腫瘤與血管,利用機械臂的靈活性完成腸系膜上靜脈部分切除和重建。這場手術持續近9個小時。
最新檢查報告顯示,王女士的胰腺癌標志物CA19-9和CEA數值均回歸正常,CT影像顯示體內曾經肆虐的腫瘤已經消失。
在治療方面,傳統觀念中,手術切除曾被視為胰腺癌治療的首要選擇。但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切除優先”的理念逐漸向“全程管理”轉變。對于合并血管侵犯等原本被認為交界可切除或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成為重要的治療策略。
殷曉煜表示,在手術治療領域,機器人手術為胰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機器人手術系統具備十倍高清裸眼3D視野、仿真手腕器械操作、主刀醫生坐著實施手術等優勢,能夠將手術視野最高放大至10倍,使血管脈絡化處理精度大幅提升,器械末端的靈活轉動降低了消化道重建、血管切除重建等操作的難度、更加保證了其質量,“震顫消除”功能更是讓醫生也能完成高難度手術操作。
目前,國產手術機器人也在不斷發展,尤其是在耗材費用、維修成本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降低了患者的治療負擔。他預計5到10年,手術機器人將像如今的腹腔鏡一樣普遍,大部分醫院手術室將配備該設備,成為下一代外科技術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機器人手術在肝膽胰領域的應用已趨于常規,但對部分肺功能差而無法耐受氣腹的患者存在風險。此外,對于體積過大的腫瘤或血管受腫瘤侵犯廣泛,機器人操作受限,這種情況下可能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更合適。
早期診斷是提高胰腺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但是胰腺癌起病隱匿,早期癥狀不典型,此外,胰腺深藏于腹膜后,周圍毗鄰重要器官與血管,常規檢查手段不易察覺微小病變。當前有不少醫學團隊正探索通過大數據分析、多組學技術開發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期待能提升胰腺癌的早期發現率。
對于存在胰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肥胖者、長期飲酒吸煙者、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家族病史者,定期進行影像學檢查(如B超、CT)和腫瘤指標(如CA19-9)檢測至關重要。部分患者正是在體檢中發現CA19-9升高,進一步檢查后確診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