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中國仍然是一個肝癌大國,現存肝癌病人數量占全球的45%,并且每年新增病例接近40萬。其中,約70%—80%肝癌患者,在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喪失了手術的機會。
11月14日-17日,2024中國整合腫瘤學大會(CCHIO)在西安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名譽院長樊嘉在接受39健康采訪時表示,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肝癌患者在病因、病理特征存在差異,應該針對中國肝癌的發病特點深入研究,優化治療策略,制定出更適合中國肝癌患者的治療方案。而早期篩查、早診早治,是肝癌現在的防治乃至未來的重要策略和重要手段。

關注中國肝癌的特點,新方法聯合篩查更準確
“與歐美、日本等國家的肝癌的發生原因不同,中國肝癌的發生主要與乙型肝炎感染、黃曲霉素、飲水飲食等因素密切相關。” 樊嘉院士介紹了肝癌在中國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尤其受乙肝病毒的影響特別大,由于中國是乙肝大國,導致成為肝癌大國。”
他提出,針對具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乙型肝炎感染者、肝硬化患者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應定期進行隨訪和篩查。
目前,我國肝癌常規篩查項目包括肝臟超聲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測,還有以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作為互補的血清標志物與AFP聯合使用。
然而,這些方法雖價格相對便宜,但敏感性和特異性有限,大概準確率在60%左右,還有40%的肝癌患者靠血清學無法判斷。近年來,通過國際合作與研發,已推出敏感性和特異性超過80%的微小核糖核酸診斷試劑盒,為高危人群提供了更準確的篩查手段。
“尤其是對于甲胎蛋白陰性的病人,這種診斷試劑盒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仍然可以達到80%以上,而且它能夠提前半年到一年半進行腫瘤預警。”樊嘉院士稱,對于結果陽性的病人,預警可能有肝癌,要注意定期隨訪,做血清學檢測,肝臟超聲、CT或者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
數據顯示,該診斷試劑盒聯合甲胎蛋白篩查肝癌,敏感性可以提高至接近90%;如果聯合肝臟B超檢查,診斷率也比較高。通過這兩種方法,每半年篩查一次,能夠更早發現地早期肝癌。
而對于早期肝癌,特別是小于2公分或者3公分以下的腫瘤,通過手術切除、射頻消融介入等治療,病人的5年生存率基本可以達到90%以上。
樊嘉院士強調:“早期預防、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中國肝癌目前乃至未來都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和重要防治手段?!?/p>

◎ 樊嘉院士在中外院士論壇作主題報告。/ 圖:中國抗癌協會
肝癌治療強調整合治療,中國方案初見成效
肝癌在中國,約70%至80%患者在發現時已屬中晚期,喪失手術切除的機會。目前,我國肝癌的總體5年生存率只有14.1%,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肝癌治療面臨多重挑戰,其復雜性源于肝癌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的腫瘤。所謂的高度異質性,就是沒有明確的統一的基因突變模式,沒有明確的靶點,研制出來的藥物或方法不能一下子讓它根治。”樊嘉院士指出,深入理解肝癌的發生、發展、復發及轉移機制,需依賴于基礎研究和分子生物學的進展,未來需要各個學科和多中心的通力合作。
近年來,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等新型治療方法,成為攻克肝癌的新武器。但中國的肝癌病人,與歐美、日本等西方國家的肝癌病人情況不太一樣,在病因、病理特征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在中國的應用及優化治療策略仍需深入研究,以期為肝癌患者提供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樊嘉院士認為,腫瘤的發生與發展是不斷動態變化的,存在很強的個體差異,治療策略必須個性化,并針對疾病不同階段的特點調整。中國肝癌專家通過不斷研究與實踐,于2017年制定出了中國方案《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之后進行更新了四次。該指南的實施,切實有效提升了中國肝癌患者的總體生存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展現了針對性治療策略的重要性與成效。
“肝癌治療是一個多學科的治療,單一治療方法難以大幅度提高療效。”樊嘉院士表示,肝癌治療同樣應當遵循整合治療原則。例如,對于某些較大的腫瘤,可能在第一期不能立即進行手術,往往會采用綜合治療,包括放療、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以及其他中西醫結合等治療方法。整合治療可以使肝癌患者的病情得到降期,之后再進行手術切除,以防止復發和轉移。
針對不同分期的肝癌患者,應當合理選擇治療方法以實現療效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