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降價清倉甩賣,周圍小區的阿姨們一大早就涌向商場,看著只要幾塊錢的洗潔精,劉阿姨趕忙搶了好幾瓶。
正當自己得意薅到羊毛時,朋友看到卻說:“你拿這玩意干啥啊,新聞都報道了洗潔精會致癌,我們那片人都不敢用了。我現在都是開水燙一遍,比用洗潔精洗還干凈”。
一聽致癌,劉阿姨懵了,那自己用洗潔精那么多年不得完了?到底洗潔精還能不能用了?

一、央視點名洗潔精含甲醛、會致癌?真的嗎?
“某某”致癌這樣的說法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其中最讓人震驚的莫過于“洗潔精含甲醛、會致癌”了,難道又是營銷號的“致癌論”?
其實,央視還真報道過洗潔精甲醛含量超標的新聞,早在2014年有關部門就開展過洗潔精產品專項調查,而在不合格批次中檢出甲醛這類一級致癌物超標反應。
經調查發現,原來一些不良商家為了延長洗潔精保質期,會在產品中添加過量的甲醛。
但含甲醛和致癌并不能簡單的劃等號,就算有甲醛,也要達到一定的劑量才有可能致癌,所以不必過于擔憂。

根據我國對洗滌劑產品安全標準規定中要求:
A類洗潔精,也就是可以清洗食品的洗劑,含有的甲醛量不得超過0.05%;
B類也就是常見的清洗碗碟的洗潔精,甲醛含量也不能超過0.1%。
其實只要產品達標,一般不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

二、用洗潔精洗碗,到底有多少殘留?對人體有害嗎?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說,長年累月的用洗潔精也會有殘留問題,真的不會對人體有害嗎?
其實洗潔精除了水以外,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表面活性劑”,就算這種成分會殘留到碗筷中,人體要達到中毒反應,也要直接喝掉1瓶多的洗潔精才可能會出現。
至于洗幾遍才干凈,會不會有殘留的問題,有專家為此做過專門實驗,發現在第一次沖洗后,基本殘留量都完美達標,而第二次沖洗后殘留量就已經低于國家規定標準,三次沖洗后的殘留量已經基本維持在0.01 mg/cm2,已經是10倍低于國家標準了。
所以專家建議只要清洗2遍,殘留問題基本不用擔心,如果不放心那就再清洗第三遍。
而且,用洗潔精清洗碗筷還可以有效降低大腸桿菌菌群密度,加上用熱水沖洗,還可以免疫絕大多數微生物的威脅,所以使用洗潔精還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非要找一點危害,傷手可以算一點。因為洗潔精的去污能力也會破壞人體皮膚表面的保護性脂質,長期接觸下來,我們的手部會出現干燥、脫皮的影響。

三、這3種洗潔精,才真的要少用
雖然一般貨架上的洗潔精都是符合國家安全生產標準的,但也有一些產品在使用后會對人體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下面這3種洗潔精,購買需警惕。
1、濃香型洗潔精
據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一篇研究調查發現33%的人,會因為接觸芳香產品出現頭痛、頭暈、惡心等不適。研究員認為這可能和芳香類產品含有的化學污染物有關。因此帶有濃香型的洗潔精也是同理,最好少用。
2、散裝洗潔精
雖然市面上已經很少見這種洗潔精了,但一些落后地區仍然有這種產品存在,而且因為價格低廉,往往很受歡迎,但因為制作過程無法保證安全達標,所以菌落總數和pH值都有可能超標。
3、分層、渾濁的洗潔精
一般正常的洗潔精是均勻分布而且透明度較高的,如果有分層、渾濁的情況,那就可能是產品制作過程出現問題或者過期產品導致,最好別用了。
總的來說,想要購買安全的洗潔精,最好認準大牌,同時注意成分有無添加有害成分,另外也不要忘記正確用量,減少對手肌膚的損傷。

四、這4個洗碗壞習慣的傷害更大,別不當回事!
很多生活中的壞習慣可能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已經產生危害,就連餐具碗筷也可能導致“病從口入”,這些清洗碗筷時的壞習慣你有沒有?
1、洗碗布長期不更換
很多人洗碗布用完,經常就隨手放一個地方,等下次繼續用,但就是這么個習慣,其實是在培養細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就此做過抽檢調查,發現沒有及時更換的洗碗布每平方厘米細菌數高達60多億個,其中就包含致病細菌。
2、碗筷長時間泡著
很多家庭懶得洗碗就會把用過的碗筷放到水槽泡著,但殊不知這個行為其實也在滋生細菌,殘余的食物殘渣和油脂為細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營養。有研究表示,在水里浸泡10個小時后的碗筷會增加70倍細菌量!

3、碗筷沒晾干就收
碗筷不晾干很容易因為潮濕密閉環境下滋生細菌,特別是喜歡使用木筷子的家庭,如果沒有徹底晾干,不但會發霉還容易滋生致癌性的黃曲霉素。
4、碗洗疊放不控干
碗碟不控干也會因為疊放結構,給細菌制造了一個天然的生存環境,所以洗好的碗碟最好及時擦干再存放。

總的來說,日常衛生習慣還是不可忽視的,平時使用洗潔精清洗碗筷的時候也要注意多沖洗幾遍,畢竟健康是自己的,不要輕易讓細菌有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