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發于39深呼吸公眾號(shenhuxi39)
檢查結果互認,一直是大眾關心的問題,早在10多年前,原國家衛生部就發布了《關于醫療機構間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互認有關問題的通知》,力推醫檢互認,但多年來一直進展緩慢,大眾對“重復檢查”的抱怨聲仍不絕于耳。
明明檢查結果互認的好處有很多,比如患者去不同的醫院就診,不用再重復檢查,醫生能馬上查看報告,提高診療效率,還能避免浪費資源,減輕社保的壓力.....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檢查結果互認的實現卻遇到很多阻礙。業內專家表示,檢查結果要互認,要看人、看院,還要看儀器。
01
病情是動態變化的
我們都知道,人體每分每秒都處于動態運轉中,即使是同一天,不同時刻的檢測結果也不相同,飲食、藥物、煙酒、運動、情緒、睡眠等任何一項細微變化,都可能干擾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比如做胃腸鏡檢查時,如果前兩天吃的東西不易消化,食物殘渣黏連腸道內壁,就會影響內鏡的清晰度;檢測前如果進行了運動,就算是輕度的,也會引起生理性血糖升高、內分泌激素水平含量的改變,從而影響化驗結果。

◎ 檢查結果會受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圖:銳景視覺
而且,一些疾病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可能已經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尤其是急性疾病和危重疾病的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重大變化,甚至危及生命。
2022年2月,國家衛健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下稱《辦法》),規定了6種可以進行重新檢查的情況,其中的包括:
(一)因病情變化,檢查檢驗結果與患者臨床表現、疾病診斷不符,難以滿足臨床診療需求的;
(二)檢查檢驗結果在疾病發展演變過程中變化較快的。
所以,很多醫生會要求患者再做一次檢查,是考慮到病情可能會出現新的改變,想要更了解疾病的來龍去脈。如果繼續使用舊的檢查報告,可能會發生誤診。
02
各級醫院的檢查水平參差不齊
檢查結果互認的重要前提,是檢查檢驗的規范化、標準化、同質化。不同的檢驗機構、不同的檢測方法、不同的儀器設備,測出來的結果可能是不一樣的。
我國醫療資源分布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城鄉差異,不同級別的醫院,檢測能力有高有低。

◎ 大醫院的檢查結果會更加精細準確。/圖:圖蟲創意
比如鄉鎮衛生院和三甲醫院相比,三甲醫院的檢查結果可信度會更高。所以,從基層醫院或者偏遠地區送上來的檢查結果,三級甲等醫院很難認可。
不同設備,在清晰度等方面也會不一樣。以CT為例,目前醫院配置的CT有4排、8排、16排、64排、128排、256排等,排數越多,掃描的相對時間越短,圖像精度越高,所以256排以上的屬于高端CT,可提供更豐富的疾病診斷信息。
湖南某腫瘤醫院一位超聲檢查專家提出,不同設備的性能不同,檢測結果可能有差異,看起來像炎性病變的結果,可能是癌癥,看起來像癌癥的,可能只是炎性病變;一周或者兩周后,炎性病變也可能會有變化,這種情況就不宜根據外院一兩周前的檢查結果來做診斷和治療。

◎ 不同級別的設備,所檢測的結果也會有差異。/圖:全景視覺
此外,一些醫院在設備參數的設置上也有自身的偏好,這可能會導致和其他醫院設置的參數不兼容。專家介紹,CT和MRI相比,CT的檢查結果會更容易實現互認,因為參數比較少。
03
醫生的水平和經驗各有差異
除了醫院、儀器設備性能的差異以外,檢驗水平和“人”的因素也息息相關。
首先是檢驗醫生的水平不一。做檢驗醫生是需要專業資格的,我國的醫學檢驗本科專業,在1984年開始設立,但在此之前,很多醫院的檢驗人員都是從護士或者其他崗位上調過來,如今各級醫院的檢驗科人員的素質也是參差不齊。

◎ 經驗值不一的檢驗醫生,對檢查結果的差異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圖:銳景視覺
三甲醫院的檢驗人員的學歷普遍更高,有博士、碩士學歷,但基層醫院的人員的學歷水平就相對較低。
比如,內鏡操作就非常講究技術,不同醫生的水平可能存在一些差異,并且每個醫生檢查的方法、診斷的標準和診斷疾病的結論語言風格偏好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出具的診斷結論也會有所不同。
其次,看報告的醫生也存在水平的差異。省級大醫院的醫生與基層醫院的醫生,對疾病的認識水平不一致,對同一份檢查結果的判斷也可能不同。

◎ 不同的醫生,出具的診斷結果也會不一樣。/圖:全景視覺
比如B超檢查,檢查數據幾乎是一致的,但各醫院醫生的判斷出入很大,對于難以鑒別診斷的疾病,基層醫院不常見,醫生經驗不足,對B超的解讀容易出現不準確。
所以很多時候,臨床醫生拿到了患者提供的檢查結果,都會謹慎使用,尤其是依賴醫生的操作和經驗的檢查項目,更要慎重。
04
重復檢查是醫生對病人的負責,也是對自身的保護
對于很多醫生來說,接手一個新病人后,沒有對其再進行細致的檢查,是很容易造成醫療事故的。
此前有過這樣的案例:
患者李某因「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隱痛不適三年,再發加重」在 A 院進行胃鏡檢查,結果提示:1、胃角潰瘍性病變(印戒細胞癌 ?);2、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顯示:粘膜腺體內建有異形腺體,黏膜淺層黏膜湖形成,并見「印戒樣」細胞,不能排除印戒細胞癌。
隨后,患者以「胃角占位疑是胃癌」轉入B 院,B院經術前討論初步診斷為:胃角部印戒細胞癌,患者接受「腹腔鏡全胃切除術 + 空腸食管-Rouxen-y 吻合術」,但術后病理回報卻顯示:考慮慢性潰瘍性病變。
據此,患者起訴B醫院存在過錯,未對其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只是根據 A 院的胃鏡檢查和病理就決定進行全胃切除手術,導致患者傷殘,需承擔賠償責任。
最終法院作出判決:B院術前檢查不完善,存在過錯,賠償 20 萬元。
此類的醫療糾紛的案件并不少見,也讓不少醫生多了一個心眼:“你讓我互認檢查結果,要是誤診誤治了,誰來承擔這個責任?”
所以,為了降低風險,很多醫生的做法是:該做的檢查還得重新做,只有從頭到腳查一遍才放心。
05
減少檢查項目,會影響醫院和醫生的收入
根據《2022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的數據,2015—2021年,檢查費用占醫院門診和住院病人次均醫藥費用的比例呈現緩慢上升趨勢。2021年,檢查費占住院醫藥費的比例為19%,占門診醫藥費的比例為10%。
可見,檢查費用一直是醫療收入的“大頭”。

◎ 檢查項目的數量關系著醫院的收入。/圖:全景視覺
而檢查結果互認,主要目的是減少重復檢查,帶來的結果必然是醫院的檢查項目數量減少,檢查費降低,這樣醫療機構的收入就少了,所以很多醫院對促進“檢查結果互認”的積極性不高。
中國政法大學醫藥法律與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劉鑫曾表示,現在醫療機構基本上是自己養活自己,在藥品“0差價”的基礎上,主要靠醫療服務費和檢查檢驗費來實現盈利需求,如果去認外院的檢查結果,收入就會有所下降,“當然也就不愿意去互認了”。
06
檢查結果互認平臺終于上線,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2022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4部門印發《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全國多地都積極推進互認工作的開展。
據廣東省衛健委官方微信消息,目前廣州市287家醫療機構已經實現檢驗檢查結果互認,也就是說,現在在廣州看病就診,很多醫院的檢查結果都可以通用了,不需要換一家醫院就重新再做一次檢查。但是,跨省的檢驗結果互認互通還沒有實現。
在這個互認平臺上,當患者就診時,互認平臺會自動提醒醫生有可互認的項目,醫生可以調閱、查看患者的檢查報告。
這就意味著,患者的檢查結果會被上傳到這個平臺,同時會被很多家醫院的醫生及后臺的IT工作人員看到。

◎ 檢查結果互認,有患者擔心隱私泄露。/圖:圖蟲創意
那么,怎么保護病人的隱私權,以及保證病人的信息不被泄露,就成了被關注的新問題。
近年來,隨著醫療信息化、數智化的發展,電子病歷、電子檢查報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醫院屢屢成為信息泄露的渠道——
有媒體報道稱,知名女演員周海媚生病住院期間的病例疑似被泄露,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廣西一名醫護人員利用其在當地婦幼保健院工作的便利,非法下載新生兒和產婦的個人信息,總量達8.9萬多條,并將其“轉賣”給外部人員,非法收取“好處費”;
有些醫院的病人剛剛出院,就收到了與自己病情相關的藥品、醫療器械等廣告的轟炸……
信息泄露的困擾,本就令大眾十分苦惱,而醫療檢查結果互認平臺的出現,令大家又多了一份擔憂。

◎ 資料圖,有患者表示,住院后自己的病歷信息蹭被泄露。/圖:全景視覺
對于是否愿意將檢查結果上傳到醫療機構信息共享平臺,大眾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受訪者對39深呼吸說:“這是我個人的隱私,上傳了總覺得不安全,我不想其他人知道我的身體狀況。”
有的受訪者則認為,可以上傳,但要保證安全性,比如在醫院要調閱時必須經過本人同意,“最好設置一個安全密碼,我來保管,密碼正確才可查閱”。
醫療機構信息互通是好事,但如何把握信息互通共享和個人隱私之間的邊界,保護患者的數據“防泄漏”,又是一個新挑戰。